作者:Luci Ellis | EARTH.ORG | 2021年12月12日 | 阅读时长:6分钟
海洋塑料污染的10个事实
塑料价格低廉、用途广泛且极其耐用,这使它成为许多不同用途的理想材料,也因此塑料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然而,我们对这种材料的依赖却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环境危机,正在危害我们的海洋及其中所有生命。以下是您应该了解的10个关于海洋塑料污染的事实。
每年有超过800万吨塑料进入海洋
20世纪50年代塑料生产开始时,产量还很少,产生的塑料废物当时相对容易处理。然而如今,我们每年大约产生3亿吨塑料垃圾,其中60%进入自然环境或垃圾填埋场。塑料污染目前是影响海洋环境的最大问题之一,估计每年约有800万吨塑料进入海洋。大约40%的海洋表面如今被塑料垃圾覆盖,如果塑料消费继续,预计到2050年,海洋中的塑料将多于鱼类。
动物误将塑料垃圾当作食物
漂浮在水中的塑料碎片对动物来说看起来很像食物。当动物误食塑料时,塑料会填满它们的胃,降低饥饿感,从而阻止它们进食,最终因饥饿而死亡。塑料本身含有有毒化学物质已对生物有害,海水中漂浮的污染物也会附着在塑料表面,使这顿“饭”对海洋生物来说更加致命。海洋生物摄入塑料后,这些污染物会进入它们的消化系统,并随时间在食物链中累积。无法准确统计每年有多少动物因吞食塑料而死亡,因为并不是所有死亡动物都会被发现或解剖,但每年报告的死亡数字都在持续上升。
全球有30亿人依赖鱼类作为蛋白质来源
海洋健康对于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,因为全球数十亿人依赖鱼类作为主要的食物和收入来源。有些沿海社区甚至依靠鱼类提供70%的日常蛋白质摄入量。近年来,海产品中发现微塑料的报告不断增加,威胁着我们的粮食安全。食用被塑料污染的海产品的影响尚不明确,但据悉已有约210种具有商业价值的物种摄入过塑料。
每年有10万只动物死于缠绕
而这些,仅仅是我们发现的动物。不断有关于海洋动物被废弃渔具缠绕的报道。每年有50万至100万吨“幽灵渔具”——渔民遗失、遗弃或丢弃的渔具——进入海洋,要么是从渔船上直接倾倒,要么是从船只和海岸漂走。当它们漂浮在水中时,会困住任何经过的海洋生物,限制它们的活动,使它们难以进食或游动。哺乳动物尤其容易受害,因为它们难以在水下呼吸,常因溺水死亡。动物还可能因缠绕而受伤,塑料割入皮肤后引发感染。
塑料垃圾促进海洋生物、植物和微生物漂移至非原生地区
塑料需要数百年才能降解,且漂浮性强。这意味着漂浮的塑料可以在海洋中漂流数年,最终到达新的岸边。海洋动物、植物和微生物会“搭便车”在这些塑料碎片上,被带到数百公里外的区域,从而增加入侵物种传播的概率。这种现象被称为“海洋漂筏”。入侵物种会对生态系统产生极大破坏,因它们能与原生生物争夺有限资源、传播病原体、改变栖息地,从而减少生物多样性。
塑料加剧气候变化
由于塑料由化石燃料制成,分解时会将温室气体重新释放到大气中。海洋中塑料的分解主要受波浪、阳光和高温等环境因素影响。随着气候变化、全球升温,塑料释放的温室气体更多,加速了气候变化的速度,形成恶性循环。气温升高和温室气体增加会导致海水酸化和升温,对海洋生态系统,尤其是珊瑚礁产生严重后果。珊瑚礁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至关重要,因为它们能够封存大量碳。如果全球温度比工业化前上升超过2℃,世界99%以上的珊瑚礁将会消失。
塑料会分解成微塑料
塑料的问题在于,它永远不会真正消失,只会不断分解成越来越小的颗粒,称为微塑料。这意味着我们使用过的每一块塑料,至今都以某种形式存在于地球上。塑料本来就是为了坚固耐用而设计的,因此成为地球上最持久的污染物之一也不足为奇。一只小小的塑料瓶,分解可能需要400年以上。
50%的塑料产品是一次性使用
在当今社会,避免使用塑料几乎是不可能的。我们消费的大多数商品要么由塑料制成,要么使用塑料包装,其中一半以上是专为一次性使用而设计的。找到无塑料替代品几乎不可能。虽然企业和组织需要采取更多措施,让消费者更容易减少塑料垃圾,但个人也可以通过一些小改变来降低日常使用,例如投资使用可重复利用的水瓶、购物袋和咖啡杯。
到2040年,海洋塑料污染将增加三倍
根据2020年一份报告,最令人震惊的事实之一是,未来20年海洋塑料污染预计将增加三倍。届时,每米海岸线可能堆积110磅塑料垃圾,年产量高达2900万吨。然而,专家表示,如果我们减少新塑料产量的增长、改善全球废物收集系统并投资更易回收的塑料材料,这一体量可以显著降低。
海洋吸收了近30%的全球碳排放
海洋是我们对抗气候变化的最大盟友,它可以吸收和储存近30%的全球碳排放。我们必须确保海洋保持健康。各国政府开始意识到塑料危机,许多国家已经采取行动应对塑料污染。继2019年禁止塑料袋后,新西兰承诺在2025年前逐步淘汰一次性塑料,包括吸管、餐具、棉签、PVC和聚苯乙烯食品饮料包装。印度也承诺自2022年7月起禁止生产和使用一次性塑料。
深入了解:
22.01.2022